据路透伦敦2月24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低调提出各国央行应考虑调高通货膨胀目标的观点,将会使价格鹰派人士感到不安,但这个构想或许暴露出金融市场尚未正视的风险.
尽管史无前例的货币刺激措施、印钞、政府增加举债等措施持续施行,但投资人看来对当前及未来的通胀环境有所松懈.至少最新的官方数据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即使最近几个月的整体通胀数字出现跳升,但在美国及其他主要已开发国家,扣除食品、能源及一次性因素之後的"核心"物价仍处于历史相对低档水准.
摩根大通认为,目前仅为1%的已开发国家核心通胀率,将在今年稍晚将跌至接近0.5%的纪录低位.
尤有甚者,从通胀保值公债市场反映出的10年通胀预期,在美国、欧元区及日本都维持在约2%或更低的偏低水准.仅有英国今年升至3%以上.
这种低通胀环境似乎至少是促使IMF开始提出新观点的部分原因.
一份由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共同执笔、本月由IMF发表的研究报告,着眼于最近一次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衰退,向传统经济决策思考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这份报告所提出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央行官员是否可以考虑将通胀目标提高到4%,放弃奉行已久的2%--数十年来2%被视为物价稳定的代名词.
布兰查德等人的观点很简单.当面临像近年信贷危机那样的强烈冲击时,2%的通胀目标可能太低了.
由于名目利率无法低于零,2%的通胀率便限制了央行能够调降实质利率至负水准的空间.
这篇报告名为"重新思索宏观经济政策",声明内容也与IMF官方立场划清界线.不过这看来是IMF希望在宏观政策面更具开放性而发起的一场辩论,其中包括IMF似乎日益能够接受开发中国家实施暂时性的资本管制.
**通胀目标与实际物价走势**
承前所述,单纯就其论点来看,部份经济学家认为若各主要国家央行现在公开声称将通胀目标设定在4%,则实行接近零利率政策及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恐将比当前预期要来得久.
经济学家多指出,若金融体系出现新的冲击,或者是未来一两年内全球面临二度衰退,则上述政策本身将会让各央行没有太多转圜馀地.
此外,若公开宣示调高通胀目标,恐将对金融市场本身及薪资谈判者造成冲击--这要比美国及欧元区债券投资人对未来十年的通胀率预期高出约两个百分点.
不过许多经济学家指出,无论是否将通胀率目标设定在4%,此一水准可能较为接近物价的长期实际表现,比目前预期水准更为贴切. 各地央行公开的通胀目标可能维持现有水准,但决策官员为了要应付实质经济成长不振、金融体系脆弱、及公共债务处于极高水准等问题,恐将不得不容忍通胀上扬以作为因应之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