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联合智库创始人易子杰的博客

----致力于国际问题、中国经济和政府决策的战略观察研究

 
 
 

日志

 
 
关于我

-------并购基金执行总裁、独立经济学人、天使投资人、资深商业模式设计及公司治理专家、网易经济学家成员、工商管理博士(论文研究商业模式与企业价值)、曾在全球8所大学读过多个专业学位、美国访问学者。从事股权投资、管理咨询及上市顾问等工作。研究成果:《中国近代史与法制史》、《宏观经济分析》、《低碳经济模式》、《商业模式创新》、《项目估值原理》、《证券投资模型》、《企业上市方案》、《股权基金管理模式》、《产业园运营模式》。

中国紧缩政策之剑随时再出鞘  

2011-06-15 00:56:43|  分类: 1、中国经济综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通胀猛虎难驯,中国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飙下34个月来新高後,市场正屏息以待下一次紧缩政策的出台) .

不过,受外需减弱及国内电力短缺、去库存等影响,5月工业增加值增幅下降,消费增速亦低于预期,昭显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呈回落之势,这或可成为降低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及强度的理由.

"通胀相当顽固,经济增长仍富有韧性...没有多少理由去暂停紧缩政策.我们认为6月仍有可能加息.随时都有可能."法国兴业银行驻香港分析师姚伟称.

统计局稍早公布,5月CPI同比涨5.5%,创34个月新高;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13.3%.

为了控制通胀,中国央行今年1-5月已经每月上调存款准备金一次,并两度加息.市场人士认为最快本月央行将宣布年内三度加息.

由于5月CPI并未像此前担心的那样大,市场暂获喘息机会.沪综指一反上日跌势,涨幅逾1%,再次站上2,700关口;银行间债市早盘现券走势大多趋稳;澳元和新西兰元周二双双升至日高,澳元兑美元应声从约1.0570升至1.0633.

**通胀难言见顶,6月或达高峰**

通胀猛虎出笼下山,更令人担忧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在6月,受旱涝灾害及翘尾因素影响,6月CPI或达全年峰值,之後才逐步回落.

光大证券宏观分析师徐高预计,CPI将在6月触顶,可能达到5.8%,然後在7月放缓至5.5%,并在8月降至5.0%左右."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逐步放缓,而消费者通胀仍得到控制."

摩根大通及美银-美林发布的报告不约而同点出,中国通胀或在6或7月才会见顶.美银-美林并称,6月甚至有可能微幅突破6%并成为拐点,但通胀失控的风险很小.

东兴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谭淞亦持同样观点,预计今年下半年除了粮食供给因素外,资源价格等因素也会推升CPI,年度CPI达到5%的可能性较大.同时,6月CPI突破6%可能性亦较大.

"国内因旱涝自然灾害通胀预期有所上涨,物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是非常不容易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周二称,中国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国内流动性及成本推动等前期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虽得到一定控制,但仍没有消失.

虽然在流动性收缩和经济调整背景下,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是大概率事件,但由于旱涝灾情及房价居高不下,也有分析师认为,未来物价涨幅回落时间可能晚于市场预期.  

新加坡华侨银行分析师谢东明亦表示,5月PMI中的进口物价指数大幅下降,但PPI仍保持在高位.这表明输入型通胀或仍是中国面对的一个难题.

这样一来,虽目前物价的整体走势处可控,但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全年平均4%左右目标的难度很大.

而此前,中国发改委官员也强调,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并重申控制物价上涨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至此,中国CPI已经连续11个月高于3.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这已是中国过去10年中第三次出现短期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之前两次分别持续了15个月和21个月.

**收紧力度或降低**

分析师普遍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收紧的大趋势难改,但强度料降低.

谭淞认为,货币政策下半年不会明显放松,但加息步伐可能会相对放缓,两个月加息一次可能会放缓到三个月一次,预计6月加息可能性较小,7月的可能性则更大.

三率都是央行政策篮子中的备选项,但6月初至今央行反于预期,迟迟未有动作,此前公布的5月信贷数据表明货币投放增速已处平稳下滑,尽管通胀仍高企,但料央行步伐会更趋谨慎.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6-7月央行可能再度加息一次,5月贸易顺差规模扩大,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仍有一定空间.

"目前从4-5月份数据还难以看出经济将硬着陆还是软着陆,这取决于政策的走向.CPI数据有滞後效应,要警惕经济紧缩过度的风险."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认为.

不少经济学家及分析人士建言,前期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未来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不应改变,但应当避免"超调".

华创证券宏观分析师华中炜称,CPI接下来两个月都会处于高位,所以总量紧缩的政策取向目前还不会改变,调整的空间在于结构性的部分,例如对于中小企业信贷、税收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此前曾表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行阶段,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时机还不成熟.下一步货币政策不是完全停止紧缩,而是适当降低紧缩强度、收窄紧缩范围.(完)

 

来源:路透北京

 

  评论这张
 
阅读(44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